老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您的成长?
民小编说
作为老师,您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仍记得初心,自己却开始离理想越来越远,在日复一日的实际工作中,成长速度总是很慢很慢。教师的成长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教育,更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但究竟什么阻碍了自己,又该如何破除阻碍?
正值假期,是时候正视并思考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啦,争取在新的学期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的成长问题一直被叫得很响,看起来似乎也很受重视。而事实上,教师职业却越来越走向劳作型和工厂化,从而与专业化的理想追求越来越远。
01
困顿焦虑是教师精神世界的常态
没有做过教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教师的忙碌。
M是一位初中教师,三十多岁的年纪,十余年的教龄,正是职业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很希望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希望得到同事们的认可。
也正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仅把所有在校的时间都压在了教室和课堂里,放学后的每分每秒他也都会沉浸在作业批改、备课之中。在每天形影不离的挎包里,装满了教材、备课本、试卷等等;在他与别人极少见的闲聊中,话题也离不开学生的教育和课堂教学。通常,晚上十一二点钟,他晒出的朋友圈仍然是批阅试卷,抑或是对第二天教学秩序的安排。
这些外在的忙碌,映射出了他内心里的焦虑。他很在意每一次考试,哪怕只是自己组织的周考,他也会对及格率、优秀率等无比在意。
倘若是年级或学校组织的考试,他必定会在考试前紧张无比,也会在考试后焦躁不安:班级名次好,他担心下一次被人超越;班级名次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挫折感就会在瞬间击垮他的所有努力。
总而言之,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紧张与担忧如影随形,几乎没有片刻放松或者自由的时间。
适当的焦虑是成长的动力,但像M一样将教育视为生活全部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置于困顿之中。一个陷入困顿的人,表现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往往就是折腾——折腾自己、折腾学生、折腾家长。
首先是利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然后就是不由自主地抬高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比如说,某一次学校统考班级成绩不理想,具有焦虑倾向的老师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自己,自己的教学生涯就会被他人判为失败。
为了证明自己,他通常不会反思自己教学的不当,而是选择向学生进行报复性施压:加大作业量,延长上课时间,更加严格要求纪律,等等。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是较为苛刻的条件。
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生态,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和家校关系的不和谐,细细追究起来,几乎所有的师生冲突大都与教师的情绪有关,是教师困顿焦虑情绪的不当诱发和宣泄。
怎么办?我觉得教师应该学会自我疗愈。每个人活在尘世里,都需要一个干净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可以帮助自己宣泄情绪,可以让自己在另一处寻得希望和证明。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成生命的全部,并极力想要获得这一领域的唯一成就感时,这件事情就会成为遏制其生命自由和精神的工具。而一旦这份追求无法落地,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时,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崩溃和坍塌,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失望、倦怠甚至是麻木。
所以,一个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唯一的某件事情,而是要在必要的生活之外开辟新的领地。比如,在教书育人之外,有着不一样的爱好与追求,让自己的情绪可以有个缓冲地带——即使生活把你推向了看似的绝望,你也可以在另一隅安放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如此,你才有可能放弃与自己的交战,也才有可能不与已有的教育生活不共戴天。
02
警惕教育实践中的自我矮化
很多人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却很少有人可以坚持着自我成长。
W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智慧而有趣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学习的状态;他的班级管理有效而人性,学生可以在他悄无声息的引导下获得行动的准则。
在整个学校,领导对他高度认可,同事对他崇拜有加,学生对他敬重而喜欢。至于家长们,对他的尊崇可以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不管是用什么手段,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W老师的班级。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W老师就是学校里高高飘扬的旗帜,是无数青年教师内心里竖起的标杆。就在这样的成就感中,W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收获了一拨又一拨赞誉。
直到有一天,他临近退休,周围的年轻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了。他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奇,他的课堂也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
百无聊赖时,他会去读些教育杂志。每一次,他都会对着一篇篇的文章发出感慨:这些方法都是我多年前就用过的,这个人写的经验我也实践过……
像W老师一样,绝大多数教师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升,更鲜有人愿意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物化。
太多的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实践者,只愿意享受行走过程带来的满足和惬意,没有把过去进行及时归拢的意识与行动。如此,教师就把自己主动矮化为纯体力的劳动者,心甘情愿地充当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
其实,教育者与劳作者的不同就在于:劳作者在结束一份劳动任务后,就可以安心踏实地享受劳累后的放松,就可以一壶酒下肚不再“管它三七二十一”。
而教育者则不同,教育不是纯体力的劳动,而是劳作与智慧的共行——既要有上课管班的辛苦,也应有及时回顾梳理的智慧。
通常来说,教师的主动矮化除了体现在职业定位上的自我降低要求之外,还表现在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与建设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目标定位在完成今天的任务,实现今天的成功,证明当下的存在,很少有人会想到十年、几十年后的自己,更没有人愿意为看似遥不可期的未来做些事情。
所以,很多教师会在离开教师岗位之后,或者教师岗位不能再给予其足够的骄傲时,就会有莫名其妙的挫败和落寂,也就有了诸如“想当年”“那时候”“其实我”等类似的感慨。
其实,对于教师来讲,可以主动把站位定得高远一些,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归属到研究者的行列。因为,所有的劳作都会有终结的那一天,所有的劳作者都会经历壮年时的辉煌与暮年的寂寞。
只有研究者,既不会有60岁退休的约束,也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也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可以终生在经验梳理与行动调整中保持好某种天真,才可以在顺着过往去反思的成长中踏踏实实地建设好未来的教育生活。
03
实用主义是教师情怀修炼的阻碍
现在有些教育很讲究实用。
比如,自从体育列入中考学科之后,学校对体育教学就忽然重视起来。只不过,学校重视的不是系统的体育育人之策,而是紧盯着中考的项目。
换句话说,中考考什么体育项目,学校就会把这些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凡是不考的项目就不会拿正眼去瞧一下。并且,对体育的重视也就限于考试之前,在考试结束以后体育锻炼就会被抛弃至一边,永远打入冷宫。
再比如,国家要求要开齐开全课程,并且有严格的考核检查机制。但往往是,凡是升学考试可以考到的学科,都会被正儿八经地开课,并且还会按照分值的高低增加一些课时——超标准配备课时。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课时从哪来?自然就是那些不列入考试范畴的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却因为不能给学生的升学带来即时的效益而被搁置。如此,也就有了常态教学一张课表,迎接检查又一张课表的怪现象。
教师需要接受机制的评比,也要有机会在体制中站住脚。但是,如果在我们可以自主的成长方面,很多老师还是抱着“学校考评什么就去做什么”心态去应对,那就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H校长很重视教师的基本素养培育,倡导教师在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养成读书和习作的习惯。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还把读书和写作列入教师考核项目。
因为是校长的号召,又有考核任务的约束,众多老师开始走向读写之路。从抄袭下载到可以独立成文,从满腹牢骚到慢慢尝到甜头,绝大多数教师开始接受这种行走方式。再后来,部分教师开始在读书方面小有成就,也有教师开始有文章发表,读写似乎就要成为这个学校教师的生活方式。
而就在此时,学校领导调整,校长到了另一所学校工作,学校的读写之风骤停,再也没有老师拿起笔来梳理教育经验,而是集体奔波在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简单重复之中。
H校长与几位已经在读写方面有所收获的老师交流,这些老师们一致认可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修行的必须之路,只是学校不考核了,也就没有精力和兴趣做这些事情。
精致的实用主义者就是这样: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对的,却不会为了其正确性而坚持。人生在世,实用很重要,却不能一切都是为了实用。
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恰是能够让人生更加丰盈、更加有趣的关键所在。而这些,也恰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得以升华的根本。
总起来说,阻碍教师群体自主成长的内因有很多,肯定无法用文字一一进行描述。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生长,关键在于内因。
老师们,只有以十二万分的警觉,我们才能将成长之路上的阻碍通通扫除,在云淡风清中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文章来源 | 文章来源于王维审博客,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师博览”
作者|王维审,就职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湖南教育》等教育报刊专栏作者
微信编辑 | 王欣玥
推荐阅读
48部亲子共看电影全片单!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推荐(先收藏)